語言和思考
文字是人類傳承知識的工具,但在文字出現以前,語言的存在更為久遠,或者可以說人類出現時語言就同時產生了(除了人類外,動物界也存在可溝通的語言),透過語言不同的個體間可以溝通想法,進行合作或交換意見,這些是語言的外在功用;語言也有其內在功用,人類必須透過語言在大腦中進行思考,沒有語言思考就無法進行,就只剩下單純的身體感覺。
思考不限使用何種語言,但不同語言會造成不同的思維模式及意義內容。拿中文和英文做比較:
1.詞彙
每種語言承載著文化的結晶,也因此不同文化會各自擁有特殊的關懷與發展,中國過去以儒家思想為主流,自然中文在道德倫理上的詞彙較多,特別是會將不同親疏間的關係,給予不同的稱謂(姑嬸、姪甥等),而這在英文中就相對簡略的多,這便是文化的差異影響了詞彙的發展。
2.邏輯性
拿中文和英文相比較,中文裡有許多詞義相對含混不夠精確,而精確是邏輯性的基本要求。何種語言更具邏輯性,這是相對概念,就像法文比英文更適合拿來書寫條約,就是在於意義的精確性更高。不管是象形結構、語法或中國文化的影響,中文較英文而言,較不具邏輯性是明顯的,但這些只是說明現象而非評價高低,兩種語言的特點不同,英語文化自始至終就重視邏輯呈現,而中文世界則更注意於感性情緒的表達,自然較不需要也不會刻意去發展語言邏輯性。(不過這邊會有「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疑問,但因為太麻煩就不討論了)
3.環境
母語為中文的人,在台灣或是在美國長大,會擁有不太一樣的思維模式,這是因為環境因素,雖然人會受到母語系統的詞彙、語法及意義的影響,但是如果不在母語環境中成長,那麼語言中所學習到的某些意涵便無法被驗證或觀察到,也就會產生誤解或空白的現象,而會被當地的語言系統所填充或掩蓋(如果在美國,可能就是英文),也就是說同樣是以中文母語的兩個人,不同環境成長會有不同的發展,並非思考使用的語言相同,就會具有類似的思維模式。
結語:
透過上面幾點中、英文特性的簡略比較,可以發現,人類的思考必須以語言為基礎工具來進行,而使用不同的語言思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關乎到每種語言本身的特性,也會受到學習時身處的語言環境所影響。
每一種語言(不管是否有創造出文字系統)都是一種人類發展出來的思維模式,也承載著那個族群的文化結晶,所以語言學家積極去保存少數民族的語言也就是在進行文化基因與思考模式的保存。因為除了主流的中、英、西、德、法、日或其它強勢語言,人類的思維事實上是更為豐富且多元的,而這一切的線索都存在各種語言當中,值得我們進一步去認識和了解。
*其實寫這種文章,要仔細詳實的論證的話,既花時間又需要很多參考書,但如果是像自己這樣草率的寫,又很容易就變成猜測和臆想,雖然大方向與結語可能不會錯得很離譜,但論證與推斷過程大家參考就好,就不必太認真了。(By 愛自打嘴巴的作者)
0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