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

台灣環境多山,不管居住在哪個地區,往東或往西數十公里內必定能接觸到綠色的山林風光。除去一些為人所知的熱門觀光景點,事實上許多小山區或者是比較偏僻的山林產業道路,沿途的景色都相當美麗。

這些風光明媚的路線許多就在離家不遠處,只是沒被規劃或者沒特別知名的象徵物,又或者只是居民日常通行的便道而不被人所知曉或提及。但對於未曾去過的人,無異是發現了新的天地,山勢走向、房屋的建築與格局、聚落的巷弄及彎道甚至意外發現的果園、菜圃,都是很有意思的景致。

不同於大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消費性商圈和滿滿的人潮,山林給予人更多的平靜與生命感,人雖然擁有高等智慧,也創造出許多人工和科技產物,但人類仍屬於大自然的一部份,同樣是由一些基本自然元素所構成,與花草、樹木甚至礦物等共同在地球上生存。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些話對現代人而言是有些玄妙難懂、不知所云,不過主旨就是人要懂得向自然學習。自然除了可以撫慰人的情緒,更可以帶給人許多靈感。當然如果只是死盯著某顆樹,或每天在山林閒晃,自然是學不到太多東西。學習必須先確立目標、準備好工具和假設,然後再去觀察與體會自然的現象與脈動,把尋找到的抽象感覺給文字化,甚至數學化,創造出作品或者佐證自己的想法。

人類知識原是為了探究大自然的奧祕而產生,而藝術創造也被視為是對自然景觀的二度重現。人從自然現象中觀察出許多原理、原則,也不斷開採自然資源來建築社會,這讓人和自然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但在現代社會中,要完全保持自然全貌而絲毫不破壞環境,在人口爆炸及高度工業化的情況下是難以做到的。但無止盡的傷害山林,過度濫墾濫伐,就只是將人類重要的寶庫給提早掏空罷了。


0コメント

  • 1000 / 1000